站内搜索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议政建言

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 着力培育地标性特色产业

来源: 经济界 发布时间:2018-06-05 字体:[ ]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:“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”原省委书记李强在去年全省制造业大会上指出:“在转型升级、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,最重要的是把各个产业、各个地区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,培育本土龙头骨干企业,打造本土自主品牌,形成优势产业、特色产业、地标产业。”作为处于新时代发展“风口”、转型“关口”的南通,着力培育一批引领性、地标性特色产业,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,可谓“其势已成,其时已至”,必须乘风破浪,抢关夺隘,务求突破。

一、打造产业地标、推动特色发展,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和有效途径

地标和特色,代表的是一种高度、一种强大竞争力。地标性特色产业一般具有总量规模大、产品品质好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等特点,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比高、影响广。大力发展地标企业、特色产业,有利于促进资源集聚、要素集约,加快增量培育、存量提质,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,形成产业核心竞争优势。

打造地标性特色产业,在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实践。如瑞士的钟表、德国的汽车、美国的硅谷、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、北京的中关村,省内的南京智能装备、无锡集成电路、徐州工程机械、泰州大健康等等,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,不仅提升了产业和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,对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影响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二、南通培育发展地标性特色产业有基础、有条件,也面临很大挑战

从基础看,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6000亿元,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600亿元。“3+3”重点产业中,船舶海工、高端纺织、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,智能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。先后建成船舶海工、南通家纺2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,4个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。从条件看,我市靠江靠海靠上海,位居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,正面临江苏“1+3”重点功能区和上海大都市圈双重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,必将在更大平台上加快资源整合、要素集聚、产业重构和城市品质提升。

南通培育发展地标性特色产业,面临的挑战主要有:一是产业发育不够充分。产业门类较为分散,传统产业比重偏大,中间配套产品居多,龙头骨干企业偏少,不利于产业链式扩张,集聚发展。多数产业集群规模徘徊在百亿左右。二是资源配置不够均衡。尽管我市技术工人、土地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相对充足,但在创新资源、现代金融、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,还相对处于劣势。苏南城市在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一批地标性产业,如,苏州的纳米、无锡的物联网、常州的石墨烯等,而我市尚处蓄势阶段。三是推进力量不够聚焦。在产业创新研究、产业政策完善、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。

三、聚焦重点,落实举措,加快培育发展地标性特色产业

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育发展地标性特色产业的重要意义,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,坚持龙头带动、链式整合、基地支撑、集群发展,梯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、国内、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。

1.加强产业前瞻布局。按照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、打造地域品牌、领跑国内同行、提升全球影响”的目标定位,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、新兴产业链式扩张。重点推进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、高技术船舶和豪华游轮领域转型,加快现代家纺向设计数字化、生产标准化、产品生态化、营销网络化方向提升,努力把两大优势产业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。不断壮大光通讯、集成电路、智能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,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地标。

2.加快培育大企业、大项目。把大企业培育、大项目突破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引擎。聚集资源、聚焦政策、聚力服务,支持重点企业实施“项目建设、并购重组、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”等战略;强化产业链招商、专业招商和平台招商,突破一批龙头型、基地型和旗舰型产业项目;强化服务保障,协调打通“堵点”,力促项目早开工、早建设、早投产,充分发挥大企业、大项目对产业集聚的引领带动作用。

3.着力提升园区承载功能。加快产业布局调整,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、特色产业基地,构建主业明晰、重点突出、特色明显、错位发展的产业载体新格局。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重点,着力打造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的“一核两区六基地”发展平台,努力提升产业承载力和集聚度。引导支持各省级以上园区围绕“3+3”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要求,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,找准产业发展定位,重点打造1个主导产业,扶持壮大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,实现产业集聚、企业集中、功能集成。

4.不断增强创新支撑能力。坚持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四位协同发展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在船舶海工、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研究中心;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,加快实施产业技改及装备升级计划,深化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融合;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,提高联盟活跃度,增强产业集聚发展动能。

5.注重塑造产业地域品牌。以争创“中国制造2025”国家级示范区,国家级、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契机,培育一批知名度高、美誉度好、竞争力强、附加值高的产业区域品牌。组织办好江海博览会、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、通商大会、对接服务上海大会、重点产业企业家“面对面”等一批展会平台,促进行业深度交流,提升南通制造影响,优化产业发展生态,为培育发展地标性特色产业创造条件。